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暨智慧政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已失效)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数管局发布时间:2022-11-03 08:45
字号:

六政〔201760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六安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暨智慧政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927

六安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

暨智慧政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1610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的通知》(国办发〔20174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1725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773号)等精神和安徽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建设方案要求,结合《六安市“十三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秉持开放、互动、平等、共享的互联网思维,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高并发、大流量、跨区域、多层次、高效率等政务服务需求,消除信息孤岛,促进部门业务协同融合,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持续有效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二)工作原则

总体设计、规范先行。根据国家和省的顶层设计要求,按照全市一盘棋、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建立覆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流程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推动政务大厅信息化管理平台与网上服务大厅的融合,最终形成市、县、乡、村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

问题导向、创新突破。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出发,研究制订目标可达的解决方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方便办事、效率优先,提供可见可用可办的网上网下政务服务,强调注重用户体验,增强群众获得感。

统筹建设、分级应用。市级统筹建设基础性、公共性的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确保数据同源展示,系统无缝对接,应用统一发布,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集约发展。

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数据资源,发挥市政务云数据支撑平台优势,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简化政务服务流程环节。重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升技术能力,完善管理机制,全面保障平台运行和数据安全。

优化服务、注重实效。以数据开放为着力点,运用互联网思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扩大公众参与,引入社会力量,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科学设置绩效指标,加强电子政务及政务服务水平的考核评估,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建设思路

3+2”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中介服务清单)体系建设成果为基础,按照统一标准、自上而下要求全面梳理,进一步细化形成实施工作,实现清单管理的目录化和标准化;其次,以事项清单梳理结果为基础,深度整合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构建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及政务服务基础数据库;再次,构建基础支撑平台,包括统一认证、统一支付、统一物流等基础平台,为业务平台运行提供基础支撑保障;最后,构建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统一政务服务门户,以业务流为导向、以数据流为支撑,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构建线上、线下多渠道政务服务体系。

(四)工作目标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全覆盖、全联通、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五全服务”为引领,基于市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以及市政务云数据支撑平台等基础环境,加快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融合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构建电子政务“云网合一”网络基础框架,稳步提升我市电子政务服务资源共享化、建设集约化、服务协同化、办事便捷化、数据开放化的水平。

201712月底,建成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市级平台延伸到基层。与省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运行,网上办理事项超过85%,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努力做到本级公共服务事项1个工作日、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证5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5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手续(“13550”行动)。

20186月底,完成全市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基本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委(社区)四级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探索在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和基层服务网点分类设立综合窗口,推进线上线下联合办理,开展用户评价,网上办理事项达到90%

201812月底,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信息共享和电子证照应用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实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业务协同办理。建立网上审批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以外的事项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提高大数据支撑能力,对于申请材料明晰、标准明确、易电子化的事项,探索推行“智慧审批”,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获得感更明显。

二、主要任务

(一)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1. 统一政务服务事项(20184月底前)

目标:编制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现不同层级相同的政务服务事项,其事项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等要素统一,逐步做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

实现方式:在政府权力清单、涉企收费清单梳理完善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自上而下要求,全面梳理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包括责任事项、涉企收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中介服务事项。编制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在目录清单基础上,细化完善行使内容、申请材料、实施编码等要素,做到同一层级的相同事项,在不同地区办事指南标准相对统一。依托省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集中公开发布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依据国家、省政府权力事项衔接落实建立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

牵头单位:市编办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政务服务中心

2.优化政务服务流程(201712月底前)

目标:推行“减证便民”,再造网上办理流程,简化环节,缩短时限,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充分利用共享资源,避免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实现统一受理、网上运转、限时办结、及时反馈。

实现方式:通过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承办窗口反馈”服务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优化简化服务事项网上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送达等流程,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推行“减证便民”,凡没有法律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证照予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开展网上验证核对,加强对必要的证明互认共享,避免重复提交材料和循环证明。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充分发挥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印章的应用效果。通过人脸等生物特征身份认证,实现远程在线方式身份认证。节省时间、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用户满意度。

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配合单位:市编办、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二)构建高效协同的政务服务管理体系

1.使用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201710月底前)

目标: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统一管理,具备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和事项动态更新管理功能,记录政务服务事项的应用情况。

实现方式:省统一建设,市县乡分级负责政务服务事项信息的管理和动态更新。政府部门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按照统一标准,将事项公开、办理、运行的信息梳理录入政务服务事项库。

牵头单位:市编办  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2.建设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201712月底前)

目标:实现市县政府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内部审批流程网上运行管理,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支撑在线受理、办理、反馈及并联审批、协同办理、物流快递、在线支付等功能。推行网上受理、办理、反馈,逐步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实现方式:省市分级建设,县以下不单独建设。升级改造已建成的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包括网上预约、受理、审核、审批、收费、送达、评价等环节的管理,集成实体大厅各类智能化设备,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办理。各部门改造升级本部门自建业务办理系统,与市级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事项网上办理,凡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推行网上受理、办理、反馈,逐步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办件信息统一交换至省统一政务服务办件信息库。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3.完善电子监察平台。(201712月底前)

目标:实现对政务服务事项运行全过程的网上监察,汇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信息。

实现方式:省市两级建设、两级管理,县区统一使用市级平台。升级完善市级电子监察平台,将监察功能从事中监管扩展到事前和事后监管,监管范围从行政审批扩展到公共服务监管、政府信息公开监管、咨询投诉监管及其他行政权力运行系统监管,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查处有机结合,实现监察数据信息与省平台实时交换。

牵头单位:市监察局  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4.深化电子证照应用(2018630日前)

目标:建设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实现电子证照在业务申报、业务审批、业务办结等环节的应用,逐步做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签发。

实现方式:建设全省统一标准的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各部门梳理证件、证照和批文,汇总形成电子证照目录,将电子证照目录和服务接口汇聚到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我市已建成的电子证照库,通过与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的集成保证电子证照的有效性。对接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实现电子证照在业务申报、业务审批、业务办结等环节的应用。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与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对接联通,逐步做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签发。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配合单位:市工商质监局

5.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20186月底前)

目标: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各县区、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为支撑,以村(社区)为民服务工作站为辐射,建立覆盖城乡、规范统一、功能完善、业务联动、服务优质、管理有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实现方式:市级统一推进。推进基层服务站(点)建设,通过市级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各基层公共服务系统(社区服务系统)的对接,全面应用市级统一的政务服务运行管理系统。在基层服务网点分类设立综合窗口,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跨层级联动办理。

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配合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三)畅通集约化的政务服务渠道

1.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20171220日前)

目标:政府部门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入口,与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在服务引导、同源数据发布上充分互联、集成,实现群众办事“一个窗口”。推进公安、司法、人社等部门开设“旗舰店”,提供专属服务。

实现方式:省市两级建设。升级改造市政府集约化网站,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公开发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各项业务办理中的受理、过程和结果信息,新增场景化引导服务、为注册用户提供专属的办事数据存储和应用空间。各部门在网上政务服务门户开设“旗舰店”,将现有的各类政务服务入口统一整合,提供网上预约服务、网上办事、网上申请、网上查询、咨询投诉等专属服务,使办事公众办事更直接、更便捷。整合“12345”市长热线,增加接受社会公众的咨询、求助、意见、建议和投诉渠道,统一政务服务热线并接入省平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政务服务问答知识库及面向公众智能问答自助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即时化、智能化的政务服务问题解答服务,提高公众获取政务服务的效率与服务水平。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2.建设智慧政务微门户(20171220日前)

目标: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移动平台中应用、服务、数据的汇聚,集成网上办事功能,对接各类服务资源,形成个性化服务渠道,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

实现方式:省市两级建设。市级接入省政务服务APP,县以下不再单独建设政务服务门户。依托市政务云数据支撑平台已整合政府和社会相关的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微门户(微信公众号、移动APP),集成网上办事功能,接入各部门已建成的微信公众号和移动APP,形成个性化服务渠道,包括微信、支付宝、微博等。为市民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以及本地资讯服务,打造城区服务创新生态,构建一体化、全天候的城区级公众服务平台,拓展政务服务渠道。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

3.智能化政务服务实体大厅(201712月底前)

目标:实现总台咨询、总台登记取号、自助政务一体化、信息公开、材料电子化及共享、排队叫号、多渠道评议、触摸引导、大屏幕显示、视频监控和数字考勤等服务,提升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的服务能力。

实现方式:省市分级建设。利用我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现有智能化设备,实现与政务服务运行管理平台的对接。设立自助服务区,引导服务对象网上注册认证和申请办事。打造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政务服务品牌,为市民提供一个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办事平台。

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配合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四)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应用支撑体系。

1.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20171220日前)

目标:对个人、法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用户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管理,综合运用身份证、社会保障卡、手机号码、第三方支付、企业数字证书、社会信用代码等验证技术手段,实现在线校验核对,逐步做到“一次认证、全网通行”。

实现方式:分为互联网用户和政府工作人员用户。面向互联网用户的统一用户认证平台采取统分方式建设,市级自建本级的用户认证平台,存量信息按标准交换至省级平台。新增用户通过省级平台注册,跨市用户通过省级平台认证。面向政府工作人员用户认证平台采用省市分级建设,市县业务系统接入市级用户认证用户,省市两级用户信息不作统一汇聚要求。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

2.建设统一物流平台(20171231日前)

目标:实现申请材料和办理结果的快递服务,实时交换快递服务申请数据和物流状态信息。

实现方式:省市分级建设。与第三方快递物流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申请材料和办理结果的传递交接,提供便捷化服务。与网上支付对接,实现网上支付与物流对账,减少老百姓跑路次数。

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3.对接统一支付平台(20171220日前)

目标:提供开放便捷安全的缴费渠道,逐步实现线上线下整合的一站式缴纳,满足企业和群众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需要。

实现方式:市级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与全省统一的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代收机构)对接,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税费征缴、公共服务缴费、各类卡户充值和转账等通过公共支付平台与代收机构平台实现电子支付,按财政要求将资金化解至各级财政部门,完成对账、结算、退付等服务。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

4.部署统一电子印章系统(2018630日前)

目标:对电子印章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实现方式:采用全省统一、分级部署建设模式,与市协同办公系统、市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对接,实现对电子印章从申请、审核、制作、备案、发放、授权、挂失、销毁等全程动态管理。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

(五)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

1.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20171130日前)

目标:实现全市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享交换以及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共享。

实现方式:推进公民、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以及政务服务事项、办件、投资项目、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共享应用,实现与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联通。通过智能数据对接,实现信息系统数据实时获取、精准融合和跨系统无缝集成,在不改变业务应用已有的运行模式,即可完成孤岛系统之间的业务打通。彻底解决政务服务中存在的业务对接难、数据共享难的“两难”问题。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2.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20186月底前)

目标:初步建立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些涉及面宽、应用广泛、有关联需求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

实现方式:组织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专项检查,加快部门内部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动分散隔离的政务信息系统加快进行整合。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政府各类业务专网都要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整合。建立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评价常态化机制,实现各部门政务数据基于政务信息共享网站的共享服务。

3.创新政务服务模式(20186月底前)

目标: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联合办理、跨区域业务办理,探索“智慧审批”,通过智能分析模型,为政府开展金融、统计、消费、投资、城乡建设等领域运行动态监测、安全预警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分析决策提供支撑参考,为市民办事提供精准推送服务。

实现方式:创新综合窗口服务模式。在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围绕企业登记、投资项目、不动产登记等业务,推行“综合受理、统一出件”,跨部门协同办理;围绕身份证异地办理、医保异地接续、跨区域市场准入协同等方面,推动跨地区远程办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智慧审批”,实行自动受理、自动审查、主动推送审批结果。同时,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用户行为习惯和用户的属性,一方面以人口、法人、信用、空间地理核心数据与其它相关领域的数据碰撞、比对为主要手段,创建大数据创新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服务和参考;另一方面把握和预判公众办事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方法,主动推送相关的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引入智能服务机器人7*24在岗,实现面向百姓的办事咨询、办事引导、自助办理等服务功能,分担窗口人员工作压力,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配合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4.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工作(201812月底前)

目标:逐步推动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服务质量,鼓励开展政府数据增值利用。

实现方式:结合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编制市级政府数据开放制度规范以及政府数据开放网站建设标准,按照数据服务对象、密级、共享类别、共享模式、领域等不同纬度梳理整合数据,结合各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建设统一、标准、规范的数据共享开放资源目录、共享交换目录体系和政府数据开放网站。优先推动经济、信用、交通、医疗、卫生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

(六)打造一站式政务云平台(20186月底前)

目标:利用云计算技术,把服务器、网络、存储等信息化资源统一接入和管理起来,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快速部署和弹性扩展。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网上政务服务提供安全高效的基础支撑,满足未来扩展的需求。

实现方式:采用省市两级架构建设。我市政务云平台建设基于现有六安市政务云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平台支撑层、云服务层、网络层、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为各部门提供“拎包入住”的一站式云服务,各部门不再单独自建、更新和升级硬件环境,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业务的部署效率。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配合单位:市直各部门

(七)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和制度建设

1.建立标准规范(201712月底前)

目标: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确保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方式:根据国家、省级“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标准文件开展市级标准规范建设,从基础通用类、业务支撑类、信息共享类、应用服务类和管理类五个方面,制定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对接、交换和服务事项信息、办件信息、证照信息、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查询服务等规范,满足政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需要。

牵头单位:市法制办  配合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2.开展绩效评估(201712月底前)

目标:创新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方式,以用户体验效果和服务满意度、获得感作为绩效评估的主要标准,切实有效、持续稳步推进集约化建设、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业务协同服务。

实现方式:依托网上政务服务门户、实体政务服务大厅窗口、12345”服务热线等渠道,建立企业和群众咨询、感知、投诉、评价的收集机制,掌握网上政务服务的实施效果,为强化监督考核、增强用户满意度提供支撑。利用电子监察平台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督查,积极运用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组织开展政务服务评估评价,注重评价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各部门提升“互联网+”的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  配合单位:市政务服务中心

3.加强安全保障(20186月底前)

目标:建立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整体安全。

实现方式:根据智慧政务网上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和业务应用模式,遵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规范以及国家保密管理和密码管理的有关要求,针对平台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需求,建设电子政务灾备中心,提供数据恢复保护和容灾备份服务,建立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保障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整体安全的目标。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管理办

三、实施步骤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实施策略,分三个阶段推进工作。

(一)启动阶段(20179月至10月)

开展项目需求调研和建设方案编制、专家评审、决策研究工作,建立工作机制,进行动员部署;各部门围绕工作任务制定详细方案、排出关键节点、明确时间进度、落实工作团队;开展技术培训,解读建设指南,宣传推广和引导,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社会认知度。明确项目建设模式,落实项目经费,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711月至20186月)

试点阶段(201711月至12月)。根据总体规划设计,完善市政务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及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建成市级统一的政务服务运行管理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等,与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联通,选择试点地区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开展应用,实现重点、热点事项的全程网上运行。

推广阶段(20181月至6月)。在试点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完成政务服务向县区、乡镇、重点村的延伸。完善平台功能建设,推进高频、刚需、面广的热门服务汇聚到网上政务服务门户,逐步实现全程网办,提升群众对政务服务获得感。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87月至2020年)

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与其它地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安徽省内部地市之间业务横向协同。实现信用建设、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业务梳理组、平台建设组3个专项工作组。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重点任务统筹部署,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人专项落实,明确工作时间表、路线图,细化分工,责任到人,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监督考核。“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部门效能考核,加大权重,单列分值,实现在线考核各地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同时列入重点督查事项,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和成效。整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管理机构职能,由市政务服务中心负责对单位进驻、事项办理、流程优化、网上运行实现统一监管。运用电子监察平台加强内部监督,通过媒体监督、第三方评估和群众评议强化外部监督,综合评价政务服务绩效。

(三)落实建设经费。市政府办会同有关责任单位抓紧测算和论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及相关应用系统建设的软件、硬件经费,市财政局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平台建设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媒体广泛宣传“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效,提高社会认知度、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营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