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政策解读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数管局发布时间:2021-06-01 20:00
字号:

为贯彻落实《“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2021年5月7日市数管局制定了《六安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依据

依据国家《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7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省政府加快“数字江淮”、“数字政府”建设部署,以及市政府坚定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等现实需求,编制了《六安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编制过程

《规划》起草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目标建议、“数字江淮”、“数字政府”等相关政策文件,完成了动员部署、全面调研、《规划》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专家评审、正式印发7个阶段的任务。2020年7月7日,市政府召开了调研及编制工作协调会。7月下旬至8月中旬,开展全市范围内调研工作。9月底,形成了《规划》草稿、征求意见稿。10月中旬开展了《规划》(征求意见稿)书面和座谈征求意见工作。11月至12月,根据上级政策、形势及要求的不断变化,对《规划》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12月22日,时任市政府分管领导听取了《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对《规划》修改完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21年2月25日,组织省、市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了《规划 (送审稿)》。2021年5月7日,《规划》正式印发。

三、《规划》编制的重点考虑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强化顶层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全市“一盘棋”思维,盘活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汇聚协调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建设各种共性支撑能力,统一布局、共建共享,有序推动各领域市级统建、县区集约推广。

二是坚持开放融合,绿色发展。坚定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主动链接合肥、等高对接长三角,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深度拓展合作领域,发挥禀赋资源优势,坚持绿色集约发展,多样化布局、多渠道建设、多角度开放,创新推动六安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分阶段完善基础性、公共性、特色性需求,构建覆盖政府、企业、居民的全应用体系,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坚持政府引领,市场运作。发挥政府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建设和运营环境,探索创新新型智慧城市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等机制模式,保障持续建设、运营,缓解财政压力,降低管理成本。

五是坚持安全运行,可管可控。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步推进原则,规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统筹统管的安全运行能力,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

四、《规划》的发展目标

以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为指引,推动新型智慧城市与优政、善治、惠民、兴业同步发展,打造长三角区域数字赋能城市发展的六安样板,树立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六安形象。到2025年,全市基本构建“三个六安”发展格局,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趋于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有力,城市治理高效精细,惠民服务优质便捷,产业发展融合创新,以数字化助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创建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品牌形象。

五、《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以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以调研过程中各部门反馈的意见为依据,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建设经验,总结我市“十三五”期间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效,分析“十四五”期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

第二章为总体要求。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明确了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江淮”建设契机,坚定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以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推动六安数字化转型,促进政务、治理、民生、产业的智能化智慧化,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明确了五个基本原则: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开放融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需求导向;政府引领,市场运作;安全运行,可管可控。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基本构建“三个六安”发展格局,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趋于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有力,城市治理高效精细,惠民服务优质便捷,产业发展融合创新,以数字化助推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创建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品牌形象。

第三章为设计框架。明确了总体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标准架构、推进架构。总体架构为“3+6+24”,即围绕“三个六安”(数“治”六安、数“惠”六安、数“兴”六安)建设目标,部署6大任务,实施24项重点工程,为打造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构建城市治理新格局,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明确技术架构、数据架构、标准架构、推进架构,提出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的技术实现途径。

第四章为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基于总体要求和设计框架,梳理出6大任务,细分为24项重点工程。一是夯实数字新基础,包含网络基建、智能计算基建、数据资源治理、数字能力平台、数字安全保障5项工程,推进数字基础支撑能力全面升级;二是建设运管新平台,包含“城市大脑”、智慧城市运营调度中心2项工程,实现“一屏揽全域、一图治全城”;三是提升政务新效能,包含智慧党建、政务服务、协同办公、档案管理4项工程,打造实时在线、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四是打造治理新模式,包含智慧城管、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生态环保、市场监管、智慧交通6项工程,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五是强化民生新服务,包含智慧教育、医疗健康、智慧养老、数字乡村、智慧文旅5项工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六是融合产业新升级,包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孵化2项工程,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第五章为保障措施。围绕有效落实,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人才建设、宣传合作、评价考核等5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保障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长效运营。

六、创新举措

以全市“一盘棋”思维,盘活原有软硬件基础,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汇聚协调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建设各种共性支撑能力,统一布局、共建共享,有序推动各领域市级统建、县区融合应用。创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多元化投融资建设运营模式,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任务。

七、保障措施及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数字六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枢纽功能。组建工作专班,合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重难点建设工作。成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组织。

(二)加强政策支持

创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化主体参与的投融资建设运营模式,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信息化相关专项资金支持。

(三)加强人才建设

鼓励校企合作,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型人才社会化服务平台,提供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

(四)加强宣传合作

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宣传推广计划,引导市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过程。

(五)加强评价考核

以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为抓手,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完善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机制,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效和水平。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