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六安市贯彻落实〈2020年“数字江淮”建设工作要点〉任务分解》政策解读
一、制定的背景和依据
2020年,“数字江淮”建设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创新引领、数据驱动,聚力“强基础、育产业、重应用、促协同”,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新基建, 2020年6月,安徽省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0年“数字江淮”建设工作要点》。结合我市实际,印发本通知。
二、制定的意义和总体考虑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促进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全社会深度应用,加大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的支撑力度,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坚实基础。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深入研究上级政策文件。深入研究《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指导意见》、《2020年“数字江淮”建设工作要点》具体内容,准确把握政策走向,明确工作思路,为任务分解打下基础。
(二)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六安市贯彻落实2020年数字江淮建设工作要点任务分解的通知》初稿,并征求相关部门建议,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终稿。
四、工作目标
一是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发展数字经济;三是建设数字政府;四是打造数字社会;五是助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五、主要内容
(一) 推进数字江淮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搭建江淮大数据中心地市子平台。依托城市大脑构建城市数据底座,推进政务、社会、经济公共数据归集和共享,年内完成100%的政务数据(国家安全等特殊部门数据除外)和60%的社会数据汇聚。逐步整合经济数据,并与江淮大数据中心无缝对接。 推进市政务云平台建设。立足现有市政务云平台,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择云服务商,签订云服务试用协议,逐步推进市直各单位信息系统上云,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资源的统一规划、集中部署、按需调配、即需即用。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提升电子政务外网承载能力,优化网间互联结构。
(二)出台支持线上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线上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计划。深化与信息化领域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引入专业化大数据企业来六安布局,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个性化定制、网格化协同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2020年力争打造5-1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数字经济模式创新,推广5G应用。
(三)打造新型政务“皖事通办”平台,形成以移动端为引领、PC端、线下窗口、自助服务终端、电视端协同发展的“皖事通办”总门户。2020年底,基于“皖事通办”平台,除法律法规规定和确有到现场办理的特殊需求外,基本实现个人事项100%“全程网办”,推出100个企业“一件事”,拓展上线30项社会服务事项、打造300项“掌上办”事项。以“办好一件事”为标准,聚焦营商环境、民生服务领域,探索并落实“集成套餐式政务服务”。 推动“安康码”赋能升级,使之具备个人信息、电子证照、支付凭证等多种功能,实现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应用。推进“安康码”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推动从“网上办”到“码上办”,实现政务服务扫码登录、扫码取号、扫码办事、扫码评价,真正做到“一码通办”。依托线上服务终端和线下自助设备,推行政务服务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聚焦重点领域高频事项,实行并联办理,推动更多跨部门事项“最多跑一次”。全面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持续优化政务服务。
(四)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平台(数据底座)与江淮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区域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四级甲等测评要求。加快推进“智医助理”建设,完善“智医助理”产品功能,实现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配合省数管局打造跨省通办“精品”事项,加快推进由我省牵头的9项长三角“一网通办”“精品”事项。配合省数管局推动省级政务服务平台与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系统直接对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交换;推动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广泛共享互认,重点推进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出生医学证明等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区域内共享互认。
(五)依托“皖事通办”平台,大力推行网上办事,让更多事项实现在线办理,不见面审批。进一步精简审批流程,降低网上平台使用门槛,优化交互体验,提高审批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人员聚集感染风险,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依托城市数字平台,推进疫情数据归集共享,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上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及时发布和推送权威疫情信息,为群众提供密切接触者查询、确诊病例分布查询等信息服务。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汇聚构建“疫情防控风险预警模型”,推动“安康码”跨地区互信互认,为疫情排查、态势研判、复工复产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精准服务。
六、创新举措
一是推进城市级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整合迁移各部门现有机房,为市直各单位提供“拎包入住”的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快推进大数据、5G等数字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建设”,支持企业利用云资源和5G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发展工业视觉监测、无线自动化控制、云化机器人等应用。三是推行综合窗口改革,实行“一窗”分类受理,全面推行“集中办、无差别办”。通过下放、委托、基层代收代办等方式,推行“基层办、就近办”。四是建设城市数字平台(数据底座),构建“一屏摸清家底,一图统揽全局”城市运行总体态势,开发经济运行、城市治理、政务服务、旅游服务、民生服务、生态环保等跨部门专题应用场景。
七、保障措施和下一步考虑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 编制《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六安)总体规划(2020年-2025年)》《六安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二是完善制度建设。组织起草并推动出台《贯彻落实<安徽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实施意见》《六安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六安市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政务信息化、大数据经费纳入电子政务专项资金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