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30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数管局发布时间:2022-07-22 20:14
字号:

王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化城市建设的建议》(第30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对建议具体办理任务作了细化分解。4月27日,我局印发《关于商请提供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第30号)会办意见的函》,将任务分解到16个责任单位。目前,各责任单位办理意见均已提交我局。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更新发展理念,强化市级统筹”的建议

一是完成规划编制。组织编制顶层设计,推进智慧城市统筹建设。2021年4月,市政府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六政﹝2021﹞17号)提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及市级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城市大脑’(数据资源中心)。”并将市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项目纳入“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专栏。2021年5月,市数管局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六数管﹝2021﹞15号)明确“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建设。”2021年12月,市政府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六政﹝2021﹞69号)要求:“按照省统一发展思路,建立完善市级数据资源体系,整体规划和协调推进数字政府与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一体化建设,实现‘一脑通用’。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印发《关于调整市“数字六安”建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的通知》(六数组﹝2022﹞1号),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六安市“数字六安”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三是组建工作专班。成立以牵头单位、市数管局、华为项目组为主,相关部门为辅的8个“城市大脑”建设工作专班,建立周例会、月通报等工作机制,多方合力提需求、汇数据、联系统、建应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四是成立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重新调整电子政务专家组,专家成员已经由成立初的7名增加到了现在的22名,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咨询和信息化项目论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五是推动持续运营。依托市大数据公司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云服务项目,发挥其在项目争取和管理等方面优势,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六是强化资金保障。六安市将“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由市财政统筹安排建设资金,落实8550万元资金用于新型城市(城市大脑)项目建设,三年建设期每年2850万元,当前正在实施城市大脑3.0版建设。七是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数字化建设成果宣传,组织申报优秀成果案例。通过安徽日报、皖西日报、六安电视台,省政府网站、省数据资源局网站、市政府网站等政务新媒体多次对我市“城市大脑”建设成果进行宣传报道。通过组织召开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应用新闻发布会、举行江淮大数据中心六安市子平台暨城市大脑上线发布仪式等方式,广泛开展城市大脑宣传。截至目前,我市“城市大脑”已累计获得10余项荣誉。

二、关于“搭建应用平台,创新智慧服务”的建议

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健康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打造智慧平台,不断提升智慧城市服务能力。一是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市教育云平台,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市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校园网建有率、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达100%。全面完成各级各类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建成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APP、微信H5、智能服务终端设备等媒介,为公众和游客提供景区预约、文旅资讯、产品推介、资源展示、导航导览等服务,实现“一机在手、智慧赋能、畅游六安”。建成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全市共建共享。依托六安文化云平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线上服务模式,开展各类数字化服务。搭建“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人才资源供给库、创新创业人才库、企业用工需求库、稳岗就业政策库“四库”。打造就业创业云服务平台、人才补贴线上申请平台,提供个人求职、企业招工、政策宣传、信息咨询等全方位就业创业服务。加快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已发放第三代社会保障卡超108万张,实现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就医购药、宾馆住宿等多个领域的“一卡通”应用。积极向外部各类机构、电力用户和社会公众等开放提供收费标准、用电容量、电费情况等电力数据。建成智慧供水综合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全网受理、一网通办”、电子发票、多渠道缴费等便利性的供水服务,实时监测学校、医院等城市重点区域供水水压、流量等运行参数和水质状态,实现供水官网设备的监控、预警、仿真模拟及运行分析。搭建供气一体化调度平台,建成燃气泄漏监测点85个,通过GIS系统、SCADA系统、天然气管网智慧运营平台、物联网系统及视频图像共享平台实时监测燃气管网各重要地段、重点用户的燃气压力及流量等关键数据,实现对人员、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药效监管,推行数字化管理。整合全市停车资源,建立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智能化改造主城区100条道路11897个停车泊位和20个公共停车场 2362个停车泊位,对公共停车资源和数据实行统一监管。车主可通过六安城泊APP、“皋城智泊”微信公众号、实时查看停车场位置、剩余车位等信息,引导车主快速停车入位,实现城市高效停车。二是建设智慧社会管理平台。发挥信息化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技术保障作用,建成出租车综合监管平台、公交调度系统、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管平台等系统。开展六安交通执法协同平台建设,实现线下执法巡查工作的信息化记录及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线上检测。启动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出行服务和高效经济物流服务。启动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对“两客一危”系统、共享单车系统、网约车系统、公交调度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实施数据整合,进一步深化交通决策支持,提高协调联动水平。强化治安管理,2022年1月19日,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与市数管局共建的“雪亮工程”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各公安网应用平台陆续投入使用。建成“六警智安”应用平台“明安”系统(智慧安防社区应用平台),立体化展现智慧安防小区的不同维度数据,深度分析小区的实有人口的情况,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截至目前,“明安”系统共接入33个小区,包括实有单位700余处,房屋档案26000余个,常住人口10万余人等信息,为社区警务工作提供了便利。加快推进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2022年12月前建成市级智慧应急管理平台,指挥资源由下至上汇聚,指挥调度由上至下联动,实现对全市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和“6+N”重点领域应急在线监管,不断提升应急指挥中心的现代化水平。三是建设智慧健康保障平台。打造六安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立健全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四大数据库,基本达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人口健康服务。四是建设智慧产业平台。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链,加强数字农业在各领域示范作用。“两强一增”行动以来,上报安徽省2022年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46家,涉及水产、畜牧、种植、农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精准化、集约化。结合长江禁捕工作,在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全面建设渔业渔政监管信息化系统。围绕茶叶等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新场景,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谋划建设智慧茶园、智慧果园。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企业级平台5家,企业内外网改造示范标杆10家,开发工业APP应用33个,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97个。绿沃循环能源、高迪循环、首矿大昌等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长江精工“项目全周期管理APP应用”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

三、关于“ 建设智慧社区,打造特色品牌”的建议

一是强化示范引领,打造智慧社区。初步建成综合智慧养老系统,实现养老服务项目管理、养老机构监管、绩效评价等信息化和养老服务大数据的抓取实时、准确、全面,为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率先在全省实现老年人供需匹配和服务信息无缝连接,以社区康复中心和养老机构为信息站点,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智慧服务网络。根据《安徽省“十四五”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底前,实现智慧安防小区覆盖率60%以上。我市中心城区共有住宅小区571个,已有312个建成完整的出入口车闸、人行通道道闸和小区内部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三大系统,尚有77个小区正在建设。从2019年开始,我市新建小区均按照《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和《安徽省新建住宅小区综合查验办法》要求开展技防建设,共安装1800余处高清摄像头,上述视频均接入我市“雪亮工程”共享应用总平台对外按需提供公共服务。二是围绕生态文化,构建城市品牌。督促全市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和已建成“两高”项目加快能耗在线监测接入端系统建设,确保按期完成系统建设与数据接入。截至目前,我市重点用能单位共有15家(去除退规1家)。其中,全市7家重点用能单位已完成能耗在线监测接入端系统建设与验收工作。建设大气网格化精准监测监管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污染源排放清单管理与可视化系统、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与数据库系统、排污单位三个全覆盖视频监控系统、环境监测预警系统、重型柴油货车OBD车载诊断系统等业务系统,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管理业务能力。依托六安文化云平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线上服务模式,开展各类数字化服务。开发完善公益培训在线报名和文化活动预约系统,拍摄发布原创视频和非遗文化慕课资源,在线直播文艺演出和各类文化赛事,力求不断扩充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三是深化应用建设,打造智慧城市。按照“急用先建,实用为先”的原则,打造一批城市大脑典型应用场景:“城市治理”应用运用城市大脑智慧中枢等视频资源及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以皖西路示范街、人民路小学门口等13个重点区域为试点,推动占道经营、沿街晾挂、垃圾满溢等11类城市违规事件的快速发现及自动上报;同时接入“智慧路灯”及“智慧管网监管系统”物联感知数据,实时监管路灯及燃气、供水及排水等地下管线状态。“文化旅游”应用精准识别高潜力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及时掌握游客量,定期生成文旅大数据分析报告,辅助制订旅游营销计划。推出“六安文旅”移动客户端,运用VR技术,实现线上游览天堂寨、万佛湖等25个景区,为游客提供线上购票、场馆预约等服务。“生态环保”应用整合地面微站、卫星影像等数据,构建大气环境一张图,筑牢全天候智能监测体系。通过人工智能、物联感知等技术,推动大气防治跨部门协调联动,构建线上自动分拨、处置、督办闭环管理体系。“交通管理”应用实时监控车辆运行情况,为城市交通线路调整、运力调配及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撑。接入智慧停车系统,智能管控主城区100条道路和20个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建设市县一体化“双招双引”云平台,绘制“5+1”产业链图谱,提供政策优势、投资要素及项目谋划等信息,为企业提供精准、有效、全面的信息服务,实现政企双向良性互动。建成“学位供需分析系统”,汇聚人口及不动产房屋信息数据750余万条,辅助学校开展招生调配工作,提高招生工作效率;为学校提供符合招生条件的适龄儿童信息,家长报名无需准备繁琐证件,辅助教育部门及学校解决适龄儿童与学位供需矛盾。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大数据中心

联系电话:0564-3377878

                                                                          2022年7月22日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